適應新環境焦慮怎麼辦?心理師從自身留學的經驗談如何適應海外生活
轉換新環境往往是一場挑戰,也是重新面對自己、調整心態適應環境的過程。本文從海外生活的經驗出發,探討在面對新環境可能會遇到的焦慮問題有哪些,並結合文化適應理論的觀點探討解析四種文化適應狀態與調整心態的方法,最後透過心理師留學海外的生活經驗分享,幫助你了解踏入陌生環境時有哪些理論和方法可以協助梳理、消化心中焦慮不安的情緒。
轉換新環境往往是一場挑戰,也是重新面對自己、調整心態適應環境的過程。本文從海外生活的經驗出發,探討在面對新環境可能會遇到的焦慮問題有哪些,並結合文化適應理論的觀點探討解析四種文化適應狀態與調整心態的方法,最後透過心理師留學海外的生活經驗分享,幫助你了解踏入陌生環境時有哪些理論和方法可以協助梳理、消化心中焦慮不安的情緒。
The Myers-Briggs Type Inventory,MBTI,是一個廣為人知的人格測驗。MBTI常運用在企業或管理社群、學校場域、甚至是交友軟體等。大家熟悉的名稱應該是16型人格測驗,它是由Isabel Briggs Myers以及她的母親Katherine Briggs依據古典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的「類型理論」發展出來的一套測量工具。榮格認為每個人都會在某些性格向度上有主要的偏好,而這些偏好所形成的各種組合就可以用來判定人格的類型(personality type)。Myers和Briggs兩人便依據此理論設計一套用來測量人格的工具。MBTI測量的四個向度為:
Vulnerability is not winning or losing; it's having the courage to show up and be seen when we have no control over the outcome. Vulnerability is not weakness; it's our greatest measure of courage." – Brené Brown
這幾年人在國外打拼的T,也承襲了過去在家中的傳統,不特別過農曆新年。
每次收假的時候,就會收到來自於父母親這樣的訊息。對許多北漂的青年(應該也還算青年吧?),我想這是一種挺熟悉的互動。我自己則是有漂到更遠一點的地方。
我的倫理課教授曾跟我們說:信任奠基於逐漸履行的承諾(Trust is founded on commitments honored over time.)依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簡單寫成這個不是非常科學但是很清楚的公式:
政治大學在年末時舉辦了一場「國際發呆大賽」,主辦學生號召正面臨期末考的考生們一起放空,一群學生在圖書館前的草地或躺或坐,在這段時間裡「什麼也不做」,引來迴響。
你的內心也住著這些自我批判、苛責的聲音嗎?總是在生活中某些不經意時刻時打擊你、評價你?沒辦法真正喜歡與認同自己,總是覺得自己像「冒牌者」?你可能也受到「內在找碴鬼(inner critic)」的影響。讓我們一起藉著本篇文章,認識內在找碴鬼,從中找到不受影響的方式。
那麼我們該如何克服冒牌者效應呢?如果說對於被揭穿的擔憂是源自於對於完美的執著,那麼練習挑戰自己「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會是一個可以嘗試的途徑。非黑即白指的是誤將一個連續的狀態視作間斷,甚至二元對立的情況,是一種常見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distortions)。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國小的時候,班上有位成績優異的同學,幾乎每次段考都考100分。有一次他「失常」,只考98分,他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緒,指責自己怎麼可以這麼不小心犯了粗心的錯誤。當時我的目光從他生氣的表情轉移到自己75分的考卷上,那紅色的數字顯得格外炙熱。
他說:「我也知道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但是我電腦打開來,腦袋就一片空白。然後我就會開始做別的事情,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就滑手機、看Tik Tok,然後看著11:59變成12:00。出國唸書一直是我的夢想,但有時候我還是會自我懷疑,會不會這一切都是鏡花水月。事到如今,我不知道我要怎麼跟家人做交代。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