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屬於自己的發呆大賽:心理師談「休息」的經驗

2024-01-04

撰文者:許傑銘 諮商心理師


政治大學在年末時舉辦了一場「國際發呆大賽」,主辦學生號召正面臨期末考的考生們一起放空,一群學生在圖書館前的草地或躺或坐,在這段時間裡「什麼也不做」,引來迴響。

發呆大賽的概念源自於南韓藝術家Woops Yang在2014年所進行的一場行動藝術,她想要透過這個行動來提倡,在現代人緊湊、忙錄的生活當中,休息及放空的重要性。比賽的規則是,參賽者要在90分鐘內,不能說話、飲食、使用電子產品,如果在過程中不慎睡著也會因此被淘汰,遊戲中甚至會透過測量心跳脈搏的穩定度,來決定最終贏家。

這個活動讓我留意到自己「休息」的經驗,也發現放空或休息可能是需要刻意練習的,並非是信手捻來,輕易能做到的事。我也藉此反問自己,在自己的身上還存在著「什麼也不做」的能力嗎?是否也被忙碌的洪流給推著往前,一件事追著一件,而無法停下來?我接著思考,什麼是真正的休息?待在家什麼事都不做是休息嗎?還是癱在沙發上連追4~5個小時劇才算是休息?

就如同所有人一樣,我深知休息的重要性,會積極地為緊湊的生活中爭取「暫停」,為自己的身心充電。但似乎不是每一次的休息,都能得到真正的恢復。例如在連續追完幾個小時的劇後,只稍稍獲得一點滿足,而內心卻伴隨著一股不安和罪惡感,好像沒有做些有意義、有產出的事情,這樣的我就什麼也不是,就是白白浪費了這些寶貴的空檔,生活的節奏看似是放慢了,但大腦中的思緒卻沒有隨之停下來。

我也留意到,在那些休息的片刻,有時會對自己失去耐心,覺得自己不在理想的進度上,距離目標還做得不夠好,所以不該停下來,感覺是不停地製造更多焦慮或待辦事項給自己。在這種狀態下,往往也無法真正地得到休息,甚至會因此有些沮喪。更準確而言,我的身心都已經習慣這種快節奏、緊湊的生活方式,我其實沒有那麼允許自己放慢下來,也很難放下內心的焦慮、停止對效率、成就的執著追求,很難就只是平靜地坐著,待在當下什麼也不做,任由思緒發散。我想這不只是我的經驗,也是許多面對繁忙工作、學業或生活壓力的人,所經歷的困難。

我想藉此來刻意練習休息、放鬆,也試著邀請忙碌的你,可能是允許自己捧著一杯咖啡放空5分鐘,或在通勤時望著車來車往發呆,在忙碌的生活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發呆大賽」時刻,一起試著允許自己一些時間「什麼也不做」,去欣賞這些片刻。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