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

 

志傑周六早上,準備迎接假日,吃著早餐時,腦中突然想起工作中一些未完成的事,要規劃一下專案A的工作時程,又想起專案B的費用,需要整理,也該要準備專案C的行銷計劃。這些事情,如果等到周一才做。

在我眼中閃閃發光的熱血創業家,熟練地說出「我覺得我太在意別人眼光,可能是原生家庭、自卑感作祟...」,心理師最需要先幫當事人把大帽子拿掉,看看甚麼東西真的這麼「有(困)問(擾)題(你)」。我們一起討論了一些事件,四分之三時間都是在陳述自己對自己的質疑、想像別人會如何嘲笑我,故事結局不外乎「別人會覺得很蠢啊~算了,還是不要」。有所覺察的他說,「我當然知道是在評價自己,可是到底怎樣可以不評價自己啊...?」。他再一次拋出大哉問。

:「我總是為身邊的人付出很多,對於別人的請求,我很少說『不』。而且,我很不喜歡看到有人因為我而失望。」:「聽起來,好累啊......

2020年,未知的病毒在世界角落爆發,擴散及嚴重程度造成全球人心惶惶,2021年,似乎也未能安放,清明祭祖時節的太魯閣號重大事故、Covid-19疫情再次爆發,政壇、影壇、運壇等諸多知名人士或是本該享受於探索世界美好的莘莘學子,皆因不同原因相繼離世。不論螢光幕前的、世界各角落的,撇除高齡自然死亡者,那些受病毒摧殘、政治因素、生理機能不堪負荷、意外離去、受心理壓力折磨的各個生命逐一消逝著。以往總說現代人拜科技所賜,隨便都能活到八、九十、甚至百歲,似乎並無想像的容易,也因此,我們感到衝擊、不安,而各樣的感受,再再顯現人生中的「去」與「留」皆不容易。

看完靈魂急轉彎的我,坐在位置上有種意外又不意外,卻也被觸動的感受,身為一個諮商心理師,我們的角色與工作是陪著眼前的來談者,一起探索生活的可能、感受、甚至思辯什麼樣的生活,是一個人真正欣喜且所願的,每一次的陪伴都是一個旅程,也像是故事裡的主角,陪伴著22號,要找出點燃生命的火花。

在求學的過程,我們被以一種「必須跟他人一樣」的氛圍教育著。統一的制服、選擇題的標準答案,在體制中學習遵循規範和順從。甚至會因為跟別人不同而被貼上愛出風頭、不正常或奇怪的標籤,當時的我們很害怕成為異類,總是試圖在環境中找到與他人的相同點,試圖融入同儕的圈子、模仿彼此的行為,在求同的過程裡,獲取安心感。

五月中,新冠疫情開始在台灣爆發,為了配合防疫政策,人人都進入了某種「隔離」狀態。一時間,許多熟悉的日常,從與朋友家人吃個飯,到去傳統市場買菜,都成了被警告的危險活動,我們似乎都被迫暫停下來。

是否曾經站在路邊,望著熙熙攘攘的車潮人群,感到無聊寂寞。又或者在一些聚會、派對裡,這種本該狂歡、與人交流與連結的場合裡,卻與人群格格不入,腦中甚至會冒出「我是誰?」、「我在哪?」對白的疏離感,或即使很享受狂歡當下帶來的快樂,一覺宿醉醒來卻感到難以言喻的空洞,於是翻遍了好友名單,卻找不到有任何一個能傾訴這些感受,和真正懂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