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

 

曾經在大家眼裡閃耀的L,工作中某次重大的產品分析簡報,未達到主管的期待而受到指責。L心裡相當挫折與不平衡,準備了數週的報告,努力卻被主管的幾句話給否定。L開始對公司產生排斥感,情緒也起伏不定,不服輸的個性,也拉不下臉開口求助。把能用上的假都用上了,想了各種不去上班的理由,最終決定向公司提出離職,讓自己暫時休息一陣子。休息了半年後,L陸續投遞了幾份工作職缺,但結果不盡預期,難以再鼓起勇氣嘗試。L從沒想過這一休息,就再也回不到生活原來的秩序和軌道,最後連走出家門的力氣都沒有了,成了眾人眼裡所謂的繭居族。

近年,海外影視業可見許多突破性的展演,如迪士尼公主、經典角色走出3D動畫,由真人明星扮演,不論形體或角色互動多了份真實與細膩;DC影業《蝙蝠俠》中的小丑,從原先凸顯英雄的反派角色走入焦點,讓人了解心酸過往;漫威英雄《鋼鐵人》也因經歷,有其苦痛;巴斯光年出走《玩具總動員》,以主角之姿登上大螢幕,原先的玩具經過影視刻畫,多了份寫實意味。可見如今的公主似乎已然長大;好與壞,不再二元對立;英雄也不再聖光罩頂。

冠宇周三晚上加班時,想著要完成給客戶的報告,才剛打開檔案,看著密密麻麻的字,想到還有一件事情沒有和客戶確認,印象中好像上次開會客戶的副總有說明,但當時自己沒聽清楚,開完會也沒確認,現在要寫報告才發現卡在這裡!

志傑周六早上,準備迎接假日,吃著早餐時,腦中突然想起工作中一些未完成的事,要規劃一下專案A的工作時程,又想起專案B的費用,需要整理,也該要準備專案C的行銷計劃。這些事情,如果等到周一才做。

在我眼中閃閃發光的熱血創業家,熟練地說出「我覺得我太在意別人眼光,可能是原生家庭、自卑感作祟...」,心理師最需要先幫當事人把大帽子拿掉,看看甚麼東西真的這麼「有(困)問(擾)題(你)」。我們一起討論了一些事件,四分之三時間都是在陳述自己對自己的質疑、想像別人會如何嘲笑我,故事結局不外乎「別人會覺得很蠢啊~算了,還是不要」。有所覺察的他說,「我當然知道是在評價自己,可是到底怎樣可以不評價自己啊...?」。他再一次拋出大哉問。

:「我總是為身邊的人付出很多,對於別人的請求,我很少說『不』。而且,我很不喜歡看到有人因為我而失望。」:「聽起來,好累啊......

2020年,未知的病毒在世界角落爆發,擴散及嚴重程度造成全球人心惶惶,2021年,似乎也未能安放,清明祭祖時節的太魯閣號重大事故、Covid-19疫情再次爆發,政壇、影壇、運壇等諸多知名人士或是本該享受於探索世界美好的莘莘學子,皆因不同原因相繼離世。不論螢光幕前的、世界各角落的,撇除高齡自然死亡者,那些受病毒摧殘、政治因素、生理機能不堪負荷、意外離去、受心理壓力折磨的各個生命逐一消逝著。以往總說現代人拜科技所賜,隨便都能活到八、九十、甚至百歲,似乎並無想像的容易,也因此,我們感到衝擊、不安,而各樣的感受,再再顯現人生中的「去」與「留」皆不容易。

看完靈魂急轉彎的我,坐在位置上有種意外又不意外,卻也被觸動的感受,身為一個諮商心理師,我們的角色與工作是陪著眼前的來談者,一起探索生活的可能、感受、甚至思辯什麼樣的生活,是一個人真正欣喜且所願的,每一次的陪伴都是一個旅程,也像是故事裡的主角,陪伴著22號,要找出點燃生命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