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比較,練習自我疼惜(一)
你有覺察過自己內在的聲音嗎?當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心中通常會浮現什麼畫面、怎麼樣的念頭呢?或許是我的工作使然,不過我有留意到,不少人內心的獨白往往充斥著指責和批評。「重考那麼多次了還是沒辦法過,我怎麼那麼無能」、「30歲了還不知道自己要幹嘛」、「同期的員工最近獲得升遷,我卻遲滯不前」、「為什麼路上情侶那麼多」、「為什麼電視上的明星可以這麼瘦」、「為什麼我會得焦慮症/憂鬱症/…,而別人都可以很正常」…
你有覺察過自己內在的聲音嗎?當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心中通常會浮現什麼畫面、怎麼樣的念頭呢?或許是我的工作使然,不過我有留意到,不少人內心的獨白往往充斥著指責和批評。「重考那麼多次了還是沒辦法過,我怎麼那麼無能」、「30歲了還不知道自己要幹嘛」、「同期的員工最近獲得升遷,我卻遲滯不前」、「為什麼路上情侶那麼多」、「為什麼電視上的明星可以這麼瘦」、「為什麼我會得焦慮症/憂鬱症/…,而別人都可以很正常」…
六月正值畢業的季節,距離自己脫離學生身份,也不知不覺過了數年。在成為心理師的這條路上,與一般的職涯有些不同,大學畢業後必須要完成碩士學業,從實習、論文、畢業到考執照,直到正式踏入職場時已接近30歲。相較之下,身邊有些同儕,已踏入職場數年,累積了一些心得和成果,因此我對於年齡的焦慮是格外有感的。
我也曾經是個留學生。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我給自己一個願望清單。在海島上成長的我,想要看看北美的壯闊平原、也許到西部的洛磯山脈登山、露營。我也想要去去看紐約,親自走過布魯克林橋,看看自然歷史博物館裡頭那座暴龍的化石展示。搞不好還會有機會去逛逛加拿大或者墨西哥,學一點法語、西語。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負面的評價就像魔鬼氈,只要有一點點就會纏身不離;但是正面的評價卻像是不沾鍋,怎麼樣就是不留痕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狀況,特別是有焦慮方面困擾的人。有時候我們靠著負面的回饋來督促自己改變,不過當我們只聽得進去負面的評價而沒有辦法也接納別人的讚美,長期而言就會產生極大的壓力,好像自己怎麼做都沒有辦法滿意,一直不斷的追尋目標卻沒辦法停下來休息。從心理學的角度有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人們很常會「聽不見」別人給自己的肯定呢?
接連的補班日,也讓你感到心累了嗎?或總是深受不想上班的情緒困擾?
曾經的D,生活很有動力,日子過得很充實。行事曆上是滿滿的行程,下班後的健身課、投資理財課、讀書會,還硬是擠出時間來經營自己的副業。D心裡想著,這似乎就是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然而,最近幾個月,D經歷了人生中最長的一段低潮,突然間對一切都失去熱情也提不起勁,僅能維持最低限度的日常活動,逃避每日起床,也沒有食慾,連平時最期待的旅行、朋友的聚會都沒有動力參加。D說不上來自己怎麼了,只是嘴上咕噥著:「就是低潮吧,只是低潮吧!」
我們再繼續談下去,發現D有股強烈的厭惡和憤怒,一面懷念充滿動力的日子,一面數落著今日的自己:
「我超討厭現在這個樣子,很氣自己,怎麼會這麼無能,怎麼可以活像個廢人!」
小時候,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對於曾擁有的東西,突然間的無影無蹤,只剩心裡那塊記憶,少了實體互動與連結,記憶變得若有似無,那種遺失後的不安、困惑、自責,都是失落可能相伴的情緒,可能因此輾轉難眠、睡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