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迷惘的人生,每一刻都是新的可能

2021-10-21

撰文者:許傑銘 諮商心理師


在求學的過程,我們被以一種「必須跟他人一樣」的氛圍教育著。統一的制服、選擇題的標準答案,在體制中學習遵循規範和順從。甚至會因為跟別人不同而被貼上愛出風頭、不正常或奇怪的標籤,當時的我們很害怕成為異類,總是試圖在環境中找到與他人的相同點,試圖融入同儕的圈子、模仿彼此的行為,在求同的過程裡,獲取安心感。

成年後,同儕各自走了不同的路,我們突然要學著做自己,報考研究所的備審資料、應徵工作的履歷,為了在這些時刻被看見,必須強調自己的個人特質,彰顯自己與眾不同,上一刻還在學習如何做得跟別人一樣,一回神馬上要變得獨一無二,在求同與求異之間迷惘,著實令人無所適從。我們會做一些嘗試,試圖走自己的路,但過程中,會遭遇一些令人挫敗的經驗,這些經驗會打擊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自我和方向,讓我們更加困惑與焦慮,有些時候,我們仍會就近抓住一些讓我們感到安心的指引,像是家人的期待、同儕的建議,又有些時候會發現自己只是盲目地的追尋,拎著自己跟隨指引往前,對於「我是誰?」、「未來要去哪?」充滿了疑惑


一旦啟程,迷惘是必經之路,但每刻都是新的可能

Arnett(2000)提出成人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的概念,指的是18-25歲之間的半生不熟階段,現代人因為家庭觀念轉變、受教育時間變長,認同與成熟的時間也跟著推遲。這個階段既已脫離青春期,嘗試離家獨立生活,也無法承受成人應有的責任感,對於自我也未定,各方面仍持續在探索之中,形成一種在某個程度上是成人,但其實仍未達到成人標準的獨特狀態。而為了確立自己的理想職業、願意投入的關係以及對世界的看法,我們在這個階段會有各種嘗試,考慮出國留學、繼續讀研究所或是轉換職業跑道等等,內在心境與外在環境皆會不斷變化,過程中必是充滿變數

「你離開了熟悉的岸,來到水中央,在這裡,你已經看不見本來的岸,但也看不到另一端,在一望無際的湖水中,你覺得自己迷失了。熟悉的人事物消失,現在一切都很陌生、充滿未知,你覺得很恐懼,不知道接下來該往哪裡去,不知道將來會是什麼樣子?」 -留佩萱

然而大部分的人不喜歡這個改變,就如上述這段描述,一旦啟程,就要忍受過程中的未知與恐懼,也要開始放下過去那些令我們安心的指引。若我們能與這些不確定的狀態共處,允許自己待在看不見彼岸的水中央,雖然可能仍無法立即回應心中「我是誰?」、「未來要去哪?」的疑問,卻有機會在不斷嘗試與選擇的過程裡,逐漸長出自己的信心,變得更加瞭解自己,而每一次的挫折、變動,都讓我們的生命多了更多可能性,最終長出新的自我。


更多心理學與生活文章:

《改變的未知與恐懼

《我這軟爛的樣子,還有人願意接受嗎?」:談繭居的掙扎與糾結》


參考資料:

Arnett, J. J. (2000). Emerging adulthood: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5), 469.

留佩萱(2020)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台灣,台北:遠流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