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愛得太靠近:逃避型依附如何在諮商中得到協助?

2022-11-04

撰文者:許傑銘 諮商心理師


P總是被過去的伴侶抱怨,花費太多時間在個人的工作與興趣上,卻不願花時間陪伴他們,一起做一些一般情侶會做的事情。但比起與他人相處,P在獨處的時間裡更輕鬆自在,也更能從中得到樂趣。且他總認為,非必要時不用聯絡,頻繁地聯繫、見面、約會,對他而言是一種負擔。對此,卻容易讓伴侶感受到被疏遠與不被重視,懷疑P是刻意迴避,有些人因此更用力抓緊P,但只要P感受到關係太過靠近,就會下意識地想逃走,對關係的態度瞬間降到冰點。

跟P聊天時,能感受到他很講邏輯、擅長分析,但就是很少聽到P對一件事情的心情、感受。接觸情緒是P的難處,特別是生氣、失望、悲傷等負面情緒,時常令他感到不知所措,壓抑、忽視情緒便是他不得不採取的方法,但這種不見情緒的樣子,時常給周遭的人帶來一種冷淡、不在乎、難親近的形象,也因此錯過了一些相遇。這讓P很沮喪,自認為已經很努力地傳遞心意,但距離坦率地表達與完整的讓對方接收,始終有一大段差距。

不管發生任何事情,P都給人一種「獨立」,凡事能靠自己解決的形象。就算生活上遇到挫折,也能獨自消化情緒,因此不需要他人就能好好地過生活,也很少主動向他人尋求協助。讓P也誤以為伴侶、家人或朋友和自己一樣,能用相同的方式處理情緒或照顧好自己,非必要時不需要幫忙,這顯得他漠不關心。

P對於收到這些回饋,內心相當挫折,因為或許只有P知道,在獨立、冷漠的表現底下,是對於關係靠近、親密的莫名懼怕。所以很本能地,只能透過獨立、迴避、冷淡、保持距離等方式在關係裡得到掌握感,才能夠安全地在關係中待下去。

以上是P的經驗,也同時是多數「逃避型依附者在關係當中會碰到的困境。而我也想藉著這段經驗,邀請大家認識、理解逃避型依附的困難,以及談談心理諮商會如何協助這些難題


什麼是依附?

心理學家John Bowlby(1969)是最早提出依附(attachment)概念者,Bowlby認為嬰兒在出生早期,會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的過程當中得到回應與安全感,若主要照顧者能敏感嬰兒的需要並予以回應,嬰兒就會形成安全的依附。反之,則會建立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後續的心理學家轉而好奇嬰兒時期的依附形式,是否會延續至成人時期,因此開始探討成人的依附行為。而成人依附最初被分為三種大類型: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焦慮矛盾型依附(anxious preoccupied attachment)和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簡而言之,有些人與他人的關係能夠長保穩定、建立信賴、親密的關係;有些人的關係時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可能是流於表面,也可能無法維持長久,不容易親近,就如同P一樣,這兩者就是在依附類型上的差別。


逃避型依附,內心發生了什麼事?


1. 情緒是不必要的,表露情緒會損害關係

逃避型的人對情緒的不知所措,時常來自於對情緒有特定的信念,他們深深相信情緒是無用的。這樣的信念,往往來自於過度保護一段關係,若隨意地展現出來,可能會造成他人的麻煩、負擔,進而損害關係,因此無法在關係中自在地與人分享情緒。

2. 不要愛得太靠近,親近讓我感到不安

          如同P在關係裡的樣子,能感受到逃避型的人隨時警戒著關係是否處在安全距離中。當有人想進一步瞭解他們,或每當察覺到關係變得親近時,內心莫名地會升起一股被拒絕、被傷害的想像與恐懼,預想著各種最悲劇的結局。萬一被發現自己的脆弱怎麼辦?真實的樣子被看見怎麼辦?會不會因此不被喜歡?心想與其受傷、失望,不如打從一開始就不抱期待,便下意識地採取各種行動,來維持物理與心理上的安全距離。因此,這些外在行動其實是在迴避內在對於關係親近的恐懼,所採取的自我保護策略。

3. 依賴是危險的,他人是不可靠的

            關係的親近,存在著些許相互依賴的元素。而逃避型的人不指望他人的協助,深信他人不可靠,這些人總有一天會離開自 己。擔心若在他人面前求助、示弱、依賴,可能招來批評、攻擊或更糟的結果,所以多數時候才選擇靠自己。然而一個人的力量有限,當生活遇到困境,又堅持獨自解決,往往會陷入孤立無援的窘境裡。

4. 抱有期待,是又一次失敗的起點

          逃避型的人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冷淡,但內心仍然渴望著關係。只是這些對關係的擔心、顧忌、害怕,淹沒了純粹的渴望,也掩蓋掉對一個人悸動、欣賞或愛的事實。既無法看清楚關係中的美好,失序的內在也讓他們難以好好傳遞心意。伴侶的抱怨、誤解或譴責,更是又一次地將他們推回自己的保護殼裡,對關係再度失望,對自我懷疑,而不敢再抱期待,最終關上心門,封閉自己。


逃避型依附的人,在諮商中如何得到協助?


1. 讓關係中的樣貌逐漸清晰明朗

過去耗費太多心力在關係的不安與恐懼當中,使我們難以看見那些在關係裡的互動、渴望或彼此的需要,甚至是那些關係中美好的片段。藉著諮商的過程,與心理師一同整理這些經驗,更清晰地去看見自己在關係中的樣貌,也有機會回過頭整理自己的童年,看見童年的經驗如何形塑今日的自己,也許會因此發掘某些內在的矛盾、糾結、盲點,找到突破現狀的可能。

2. 讓一直以來被壓抑或迴避的情緒,有被看見的機會

逃避型的人,在過去的經驗裡學習到情緒無用的信念,但偏偏我們難以隔離情緒。特別在關係當中,隨著相識到熟識,情感的交流、表達、理解、承接,是關係維持的必要條件。諮商創造一個安全的氛圍,得以從中去找回失去的情緒經驗,去探索、梳理,讓它們有機會被看見、被接納,進而更貼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長出穩定自己的力量。

3. 諮商關係作為安全堡壘,嘗試去期待、去冒險與開放自己

當我們的安全遭到威脅時,對誰都很難敞開心房,而諮商關係能作為一段穩定存在的信任關係,成為內在安全、支持的力量,陪伴你持續地探索。從中練習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練習接受回應。當你準備好要冒險,願意相信並且開放自己,我們也願意參與你的世界。


更多親密關係與伴侶主題文章:

《伴侶諮商師:在親密關係中,獨立與依賴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上)》

《伴侶諮商師:在親密關係中,獨立與依賴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下)》

《無法與另一半相處好痛苦怎麼辦?心理諮商師揭這3大原因!》

參考資料:

《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