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只是一面倒的負評,談談生命歷程的困境與探詢
photo credit by UniversalPictures
photo credit by UniversalPictures
我們從與家庭的互動經驗中建構出理解世界的地圖。我們藉著和父母的互動、對待與回應,漸漸學會與人相處。我們被安撫,所以學會調適情緒。我們受到重視,所以學會自重。我們打從心裡相信,父母是安全的避風港,所以有勇氣去探索和冒險。我們在這些經驗裡,被愛、被照顧,所以喜愛自己,也相信自己值得被好好對待。且沒有人不需要這些經驗,這是生命的必須,是天生內建的需要。所以當家庭無法滿足這些需要時,便只能向外尋找,於是獨自踏上旅途。
諮商是一段很特別的專業關係,一段諮商關係的維持,短則六次八次,長可三年五載,甚至更久。也正因為這段關係相當的特別與重要,因此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心理師,就也成為很重要的關鍵之一,許多人在踏入諮商前,腦中一定充滿擔心和疑問,在心理師的預約頁面刷來刷去,到底該如何在眾多資訊中挑選一位適合自己的心理師。
心理師除了以專業的角色工作外,在專業的背後,同時也以「人」的身份與當事人接觸。諮商時,當事人心中不免會有類似的好奇,究竟坐在面前的這個人,他的人生長什麼樣子,要不都是人生勝利組,就是順順利利的,才能來教我怎麼過生活吧?
許多人在還未接觸到心理諮商的領域時,不瞭解心理諮商費用有它收費的一定水平,又為什麼費用這麼貴?這麼高額的諮商收費,又是否真的值得?這些都是很多人在心理諮商前,心中會有的各種疑慮。
在疫情持續奮戰及外界紛擾下的2020年,許多人都會感覺到這一年來身心特別的動盪,走進書局,琳瑯滿目的暢銷書大談心理健康、心理衛生、以及如何照顧內在的心靈世界,在越是不穩定的環境中,安定內心就越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
常常聽見會談一陣子的人說,發現自己的反應或選擇跟過去不太一樣了,並非刻意,自然而然,自己也驚訝。
前年經歷伴侶外遇背叛之後,我陷入長期憂鬱低潮的狀態,所以開始接受心理諮商,一轉眼間如今已經一年多的時光。過程中因為好奇,也為了自我療癒,閱讀了許多心理學相關的文章、書籍以及影片,累積了一些對這個領域的經驗以及想法。所以想以一個接受心理諮商的個案的角度,談談我的想法。
治療師的態度應該要尊重個案和藝術作品,用一種同理的方式進入,透過治療師、個案和意象的三角關係,幫助個案釋放內在阻礙或衝突的問題。意象的創造不一定僅限於傳統的繪畫形式,也可以用從想像、幻想、感受為靈感,並結合不同的藝術媒材,以遊玩探索的(playful)方式進行,形成自然流動成長的模式。
分析心理學派大師-榮格(C. Jung)在與他的老師佛洛伊德(S. Freud)決裂後,開始以藝術創作方式回應自己精神上的分裂與哀傷,積極地探索自己內在自發性的意象,與無意識對話,開啟了深度自我探索及療癒的大門;榮格在其自傳《夢、回憶與省思》中曾寫道:「在我下半輩子的生活中,每當遇到一堵擋住我去處的牆時,我便會畫一幅畫或雕刻石頭...」,他也鼓勵個案透過繪畫創作的方式,建構意識與無意識的橋梁,統和自我的生命 (Edwards, 2001;劉國賓 & 楊德友 譯,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