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和「身心科」的差別在哪?我需要心理諮商嗎?

2021-03-08

作者:許瑋倫諮商心理師

在疫情持續奮戰及外界紛擾下的2020年,許多人都會感覺到這一年來身心特別的動盪,走進書局,琳瑯滿目的暢銷書大談心理健康、心理衛生、以及如何照顧內在的心靈世界,在越是不穩定的環境中,安定內心就越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

然而對內心世界的了解,或是對身心安定的方式,卻有多種選擇,有些人選擇冥想靜坐,聆聽身體的訊息;有些人喜歡透過藝術創作、文字記錄平衡內在世界的感受;有些人會求助專業管道,心理諮商就是一個透過專業關係、對話,帶領個人認識自己內在世界,自我覺察進而自我照顧的歷程。

「什麼是心理諮商」?

許多人對心理諮商的認識,是從電影小說等劇情中的展演而來的,一張躺椅,好像在躺椅上可以訴說所有心理的秘密,然後治療師會靈光一閃的給出最適切的人生萬靈丹,人生從此不同。

然而心理健康,身心的平衡,並不是電影中效果十足的一幕,心理諮商也不會是這麼戲劇化的過程。

心理諮商其實是透過心理師像一個引路人一般,逐步的協助你認識自己,包含過去的經驗、情緒的細節、思考與價值觀、生活中的其他人際互動經驗,梳理你對自己的認識,透過對自己的認識越深越廣,越能夠在生活中貼近自己的內在感受經驗,而能有更自由的餘裕去做選擇,承擔選擇,為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同時心理師們也肩負著這個旅程的照顧者的角色,當你在自我探索與了解自己的過程中,感受到內在的失衡、情緒、與各種複雜的經驗時,陪伴你給予支持,讓你有勇氣跟信心往自己的內心更進一步。

心理諮商不是人生的萬靈丹卻是一個往內照顧、平衡的過程,不是快速的解決之道,卻是協助你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幫助你找到屬於你內心的答案,這不是一個速食的過程,也會需要你投入自己一起經驗、感受、與共同努力。

「心理諮商」跟「精神科 / 身心科」又有什麼差別?

「那麼,心理諮商就是去看心理醫生嗎?」

很多人時常會在診間想要找心理醫生,卻發現找不到這種職稱,事實上,這的確是被誤解的職稱喔!在台灣,從事心理專業工作者主要有三種工作人員,分別是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根據其訓練背景的不同職掌的專業細項也略有差異。

不過,若你已感覺到內在失衡的程度出現了一些身心症狀,或是情緒壓力已經超過負擔,就診身心科或是精神科可以幫助你了解現在的狀況是否有醫療上的需求,並且能夠開立診斷與藥物、心理治療,同時,也可能會建議你進行心理諮商;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則是主要進行心理諮商的專業人員,透過專業的晤談與評估,協助你度過身心的困境或是難關。

我需要心理諮商嗎 」?

於是很多人會問:我適合做心理諮商嗎?如果我選擇心理諮商來幫助我自己,會不會等於就是我有精神問題?更有甚者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問題很小,似乎不應該「勞師動眾」的去「小題大作」,但是這其實都是對諮商有了不太真實的誤解或是想像,其實心理諮商,就是透過專業人員,協助你更認識自己,更找到幫忙自己平衡生活的一種專業,所以只要是你的生活或是感受上,希望更進一步的幫助自己,都是可以用諮商的專業幫忙自己。

的確,在情緒或是身心上超過附載出現相關症狀時,你可能會透過就診身心科而接觸的到心理諮商,來協助身心上的症狀緩解或是治療,但同時,也可能在普通的生活議題上,你也有可能可以透過諮商幫忙,許多時候,生活中的苦處,或是內心的感受,反而是因為在日常中為了努力生活,而被排擠到了心靈的小角落,不曾被你好好照顧,也卡住了內心的能量,而這都是可以透過心理諮商來好好認識自己並且做出調整跟改變的。

所以,親子關係、人際互動、情緒關照、生命意義、親密議題、壓力調適、婚姻家庭、親密關係、自我認同...其實生活中的每個面向,都可以是心理諮商工作的主題,只要你願意拿出對自己的好奇,並且願意對生命探索,心理諮商都可以協助你更了解自己。

當你能夠且願意真實的面對自己,承擔生命中的種種發生,內在的感受與外在生活取得平衡,你就可以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力量,並且深深的伴隨自己往前走。

圖片來源:pexels


延伸閱讀:

第一次心理諮商前,我可以做什麼準備?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心理師?5個選擇諮商師的重點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