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從doing到being的歷程

2024-02-02

撰文者:許傑銘 諮商心理師


就我個人的經驗以及在諮商中的觀察,一個人的改變,往往會經歷一段從做(doing)到在(being)的歷程。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養成了從外界的成績、成就來定義自己價值的習慣,我們總是「做」很多,拼了命地去爭取,符合社會的期待和標準,努力地成為一個「好的」、「受認可的」、「擁有成就的」自己,好像只有如此,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我們焦急地做一大堆事情,卻感覺人不「在」當下。在「做」中,讓我們感覺到安全,但只要「不做」,就會渾身不對勁,充滿罪惡感,所以無法允許自己放慢下來、閒下來。拼命地做,心裡卻在想著更遠的目標,即便已經擁有令多數人羨慕的成就、財富、名聲,但仍然無法感覺到滿意,想要擁有更多,好還要再更好,不斷地超越自己,追逐目標,內心卻時常處於極大的不舒服和焦慮當中。

在(being),或說是存在的狀態、本質,是一個過程,是隨時在變動的狀態。在的狀態,指的也是真實的和自己接觸,跟當下的自己在一起,不需要倚賴外界的事物,才能看到自我價值,光是本身的存在就是有意義的,就是無可取代的價值。或即便有一件事情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也能知道自己仍然一樣好,也一樣有價值,更無法否定其他層面的好。在這樣的狀態裡感覺到自在,可以允許自己有狀態不好的時候,與這樣的自己在一起,也接受某些無能為力。能夠投入在當下,自在地享受一杯咖啡的時間,享受獨處,或跟自己愛的人待在一起,在休息的時候,我們能夠真正地放鬆,充飽電後,仍然可以沒有懊悔地去做。

在諮商中,時常能觀察到在來談者身上,經歷從「做」到「在」的改變歷程。這個轉變並不是單靠心理師一個人就能夠做到的,而是需要仰賴心理師與來談者共同合作。

心理師努力營造一個安全的諮商氛圍,盡可能不帶評價、價值判斷的傾聽、接納、回應,和來談者處在一起、在當下。來談者慢慢地感受到被理解、接納,感受到安全,也就有機會暫時地安放內心不得不做的焦慮,放下諸多的自我評價。在這樣的基礎下,來談者能嘗試去訴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和心理師一起發現、梳理其中的想法、感受,靠近真實的自己。慢慢地,會越來越有「在」的餘裕,無論做或不做什麼都會感覺到在,也越來越能接納自己的本質,允許做自己,成為自己。


圖片來源:Pexels


延伸閱讀:

改變的5階段

改變的未知與恐懼

心理諮商指南:我該放心地把自己交給心理師嗎?談談艱難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