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簡介 : 心靈世界的旅客與嚮導

2020-02-11

作者:陳冠宇醫師


腦與心理

人類最大的特色就是思考,而思考與感覺有關,我們透過五官來認識我們的環境,並且對不同現象賦予意義,然後透過我們的語言或是行為來回應環境當中的種種變化。除了理智的思考,人也會有種種情緒,而相同的環境變化,常常在不同的人身上會引發不同的情緒反應。這是很令人困惑,但也是讓我們的世界多采多姿的理由之一。

另外,我們有記憶,當代的神經科學發現,許多有情緒困擾的病人,經常是腦中間的情緒相關部位,因為種種因素,發出許多強烈的訊號,而負責理智與認知的大腦皮質,對於這個現象經常沒有辦法因應,所以許多病人常常說到,焦慮或者憂鬱的症狀經常是沒來由的。不同派別的心理治療,在操作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要激發個人腦內的情緒,來達到治療的效果。但正因為這些情緒經驗很多都是負面的,患者也會有所排斥與迴避,如何面對這種困境,正是治療最大的困難。

現代的腦部造影技術,已經多多少少可以讓我們看到腦在我們思考感覺的時候所呈現的樣貌。這種技術,還在很初步的發展階段,但是現有的資料已經讓我們理解到,有效的心理治療,其實與藥物一樣,可以改變腦的運作。在許多憂鬱症治療的指引裡面,都強調心理治療對於輕度到中度憂鬱症是個重要的治療選項。

所以過去把心理與身體二分的概念已經過時,心理治療其實也是一種身體的,或生物的治療。

心理世界:人類最多樣化的景緻

多年來從事心身醫學與心理治療的工作,最驚嘆的就是人內心世界的豐富與多樣化。每一個人都有獨特且與生俱來的身心特質,加上差異很大的成長過程,造就了每個人與眾不同的內心世界。

所有人都至少有兩個範疇的心理發展因素,筆者稱之為雙B,也就是生物學因素(biological factors)與個人歷史因素(biographical factors)。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基因當然是最基礎的,加上母體內孕育數個月的歷程,每個新生兒都有各自不同的天生氣質。出生後營養的供給與攝取,是否有各種外在環境的各種侵擾,都深深影響每個人腦部與全身的成長發育。

從個人歷史的角度切入,人類有動物最長的成熟過程,這二十年左右的發展,早期深受父母與其他實際照顧者的影響,後來又有學校教育以及整個社會文化的浸潤,加上每個人所經歷獨一無二的人生際遇,造就了每個人的內心其實就是一個一個不同的世界。

人的心理與生理一樣,有令人欣賞的美麗優雅,也有讓人厭惡害怕的詭譎齷齪。數千年來,許多的文學與藝術作品,用各種方式試圖呈現人類心理的美與醜,過去一個世紀,則見證了許多聰明的臨床家與研究者,如何用科學的精神,尋找可以被驗證的原理規則,這就是心理學的起源。

症狀:困住的心

對於第一線精神科醫師與相關的心理專業人員,經常要面對的就是精神與心理的症狀,例如本書第一部分所介紹的憂鬱、焦慮、飲食障礙等等。在精神科與心身醫學科的範疇內,經常要面對兩群極端的症狀。

在精神科病房內最常見的思覺失調症,有一種所謂的負性症狀,有這類症狀的患者,感情平淡,缺乏成就動機,思考內容也變得僵硬單調,如果以大地的容貌來比喻,這些患者的內心世界就好像貧脊的沙漠,沒有太多的變化。對於這群人,心理治療的功能主要是支持性的,幫助他們維持基本的功能。

至於人數更多,大多在門診出現的精神官能症患者,通常個性敏感,思路細膩,對於人際關係有很豐富的想法,也傾向展望規劃未來,充滿各種想像力,但又沒有自信,或者對現實不太能接受。這些人的內心有如滿佈各種動植物的熱帶雨林,沒有好走的路,滿布荊棘險阻,當事人常常好像走在迷宮中焦慮不已,又找不到出路。對於這群患者,心理治療師就好像嚮導一樣,與個案同行,並協助他們找到脫困的路。

治療師就是教練與嚮導

心理治療師要有兩種能力,第一就是與個案同在,了解個案所在的位置與處境,認識個案所面對的困境與迷惑;第二就是要能夠帶領個案走出重重障礙,脫離迷霧,重拾健康的人生。

第一種能力就是與個案建立關係,並且同理認識個案的能力,個案要相信治療師,並且願意在治療師的幫助下進行種種的嘗試與冒險,才有機會成功。人有個特色,習慣熟悉的反應,有時候寧可「擇惡固執」,也不想嘗試更健康的思維與生活習慣。有時候則是對於改變充滿害怕,缺乏冒險的勇氣。這個時候,治療師可能要擔任啦啦隊的腳色,鼓勵支持灰心而恐懼的個案。

許多的問題來自無知,如果補充了知識,了解事情該如何去做,這種個案其實不需要治療,只要衛教即可。治療師當然可以擔任衛教師,提供足夠的資訊給個案。不過,大多數需要心理治療的個案,都不缺乏知識,但就是無法根據知識去行動,此時,透過治療的歷程協助個案就絕對必要了。

形形色色的學派

治療師第二種能力就是協助有意願的個案,經過一個過程找到心理困局的出路。這時候,治療師的腦中就要有個地圖或者指南,也就是心理治療的藍圖,或者稱之為理論。

理論的多樣化與混淆,是所有想要親近心理治療的人,最感到困擾的問題之一。不過這也反映了我們對於心靈世界的認識還是在起步階段。好像瞎子摸象一樣,所謂心理治療大師,只不過用他們想得到的方式,去描述接觸心理世界所得到印象與心得,整理得好的就成為了理論,或者充其量是一套假設。不過,那些不斷有人在傳授,並且有人在研究與修正的假設,因為有臨床經驗的對應與支持,就是有效有用的理論。

在對話中的成長

二十一世紀,除了心理治療理論多樣化之外,有個新的趨勢,就是過去界限分明,甚至彼此競爭與論辯的不同學派之間,開始有更多的對話與整合。正如之前的比喻,眾多大師不過是摸到大象不同部位的瞎子,沒有人可以宣稱完全掌握人類的心理世界。那麼,聽聽別人的發現,以完善自己的理論,也是一個重要的取向。其實,不只在心理治療學界,神經生物學家與心理治療家也開始更多的合作與對話。

針對個別的病人,或者有病人的家庭,積極具有啟發性的對話,是可以帶來療效的重要步驟。許多的病人,在自己的心理「閉門造車」,或者俗稱的「鑽牛角尖」,好像在叢林中迷了路,即使碰到願意幫忙的路人,也說沒事還好,宣稱自己可以走出去,結果頻頻碰壁,終至深陷迷霧,被症狀所困。

接受心理治療或者諮商的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的困難,並且勇敢的接受幫助,開放自己讓治療師善意好奇的提問,一步一步的找出脫困的路徑。在對話中,有經驗的治療師不但聆聽個案的描述,也觀察個案當下的心身反應,並給予適時的回應,促進個案發展出自己能夠自我觀察與自我調整的能力。當個案透過整個治療過程,可以獨立自在的走進並沒有困難的走出自己的心理森林,大概就是治療可以結束的時候。

對於病人的家庭,因為種種擔心害怕,不敢坦誠溝通,經常成為家庭動力(family dynamics)的障礙,加上彼此隱而未現、複雜的情感與期待,讓最敏感的個體,更容易發生種種的症狀。有效的家庭治療,就是治療師回映如此的家庭動力與溝通障礙,並且鼓勵彼此健康積極的對話,讓家人間凝住的情感可以再次流動。

成功的對話,就是有效的治療。

結語

心理治療不是玄學,是根基於科學理論的治療方式,但是因為人類心理的特質,也包含了很多屬於藝術層次的創意。心理治療理論是介於人類生物科學與社會科學間的重要橋樑,也是心身醫學最重要的基礎科學。

鼓勵有情緒或心身症狀問題的人,勇敢透過心理治療找到身心的健康。


(作者陳冠宇醫師現為振芝心身醫學診所 主治醫師,曾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松德院區 心身醫學科主任)

資料來源:心身醫學觀察筆記   心理治療簡介 : 心靈世界的旅客與嚮導

延伸閱讀:長期心理諮商,究竟能幫上什麼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