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型態會改變嗎?心理諮商如何改變依附型態

2024-01-12

文/謝孟霖 諮商心理師

依附型態會改變嗎?

會的。依附型態指的是一個人在關係當中的樣貌,這包含對於自己的覺察以及對於「關係」這件個念的理解。依附型態源自於和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一本與人互動的腳本,而雖然腳本是跟原生家庭的人一起寫的,隨著一個人成年,累積與其他人互動的經驗,這個腳本就會不斷的更新。不安全依附(焦慮型、逃避型、畏懼型的總稱)的人有可能透過與安全型依附的人交往,慢慢建立對於關係的信任。

眾多研究都指出,不安全型依附和壓力與各種情緒困擾都有所關聯。原因並不難理解:只要是人都渴望好的關係。不安全的依附型態會讓人難以建立、維持有品質的關係,不但讓生活乏味、孤單,在自己遇到挫折,最需要被安撫的時候求助無門,就像是在傷口上灑鹽。相反的,安全型依附的人通常比較懂得運用有建設性的因應策略,例如提前準備、溝通協調、適時的尋求協助等。安全型依附的人因此也會回報比較高的情緒調適能力與幸福感(sense of well-being)。

有的時候個案會問我:談論過去有什麼意義嗎?從依附型態的角度來看,探索過去所發生的事情,都是在試圖釐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別人。之所以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的理由可能是什麼?今天的你,為什麼會覺得沒有人可以信任?這些想法與信念都有其發展與維持的脈絡。透過仔細地探索與適當的停留,個案就有機會在心理諮商的過當中發覺連自己都不見得會看見的一面,並逐漸學會放下對自我的批評,練習疼惜自己的能力。這是心理諮商有助於改變依附型態的第一個途徑。

另一個層面則是透過建立與心理師的治療關係,體驗到安全型依附。在一個穩固的治療關係當中,每1-2週一次的心理諮商就像是一個人的homebase,心理師努力建立與維持治療架構,就是為了讓個案能夠真正的體驗到,今天不論自己狀態的好或壞,都有一個人能夠好好的回應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並且給予支持性的力量。當然,心理師也是人,治療關係也是一種關係,因此在維持治療關係的過程當中也有可能會有磨合期,雙方都在摸索、調整彼此對於這段關係的期待,這時候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期待落空,甚至是衝突的情況。這正是一個可以練習採取不同關係策略的契機:一個因為過去不好的人際經驗產生逃避或者焦慮策略的人,可以透過與心理師討論、協商治療關係本身,來實際的體驗到「原來我可以面對被拒絕的可能,不需要逃避」,或者「原來我不需要透過試圖掌控對方,才能夠帶來安全感」。藉由這樣的體驗,這個人才能夠將「別人是能夠依靠」、「關係仰賴雙方的經營」這樣的想法轉化成信念,將「我知道」轉化為「我相信」。

試想,依附關係的形成是從小大到對於關係經驗的累積。今天你一步一步走到了這裏,心理諮商就是一個跟你一起探索不同的可能性,然後陪伴你一步一步的去朝你要的方向前進的一個過程。這讓我想到Before Sunset (2004)電影當中一段很有意思的對白:

Jesse: I feel like if someone were to touch me, I'd dissolve into molecules. (我覺得好像現在如果有人碰我的話,我會散成一堆分子。)

Celine: So, I want to try something.(那我想要試試看一件事情。)

Jesse: What?(什麼事?)

Celine: [hugs him] I want to see if you stay together or if you dissolve into molecules.([擁抱他]我想要看看,你會保持原來的形狀,還是散成一堆分子。)

Jesse: How'm I doing?(你說呢?我還在嗎?)

Celine: Still here.(你還在。)

Jesse: Good, I like being here.(太好了,我喜歡在這裡。)

***

但願我們都能夠找到,一段讓我們願意嘗試改變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