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班,好想離職? 諮商心理師帶你擺脫職業倦怠,找回工作熱忱!

2023-04-06

撰文者:許傑銘 諮商心理師



接連的補班日,也讓你感到心累了嗎?或總是深受不想上班的情緒困擾?

你可能會發現,最近時常覺得身心疲憊、精力耗盡。
你可能會發現,開始和工作產生一股抽離感,變得越來越消極,甚至有些憤世忌俗。
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已經逐漸喪失對工作的服務態度,找不到當初的熱情。
你可能會發現,工作時不如過去來得有效率。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情形,你可能已經職業倦怠了!跟著本文瞭解什麼是職業倦怠,我們的工作環境與自身的人格特質又會如何促成職業倦怠發生?可以從哪些方面觀察自己職業倦怠的情形?文章最後將提供方法,幫助你避免耗竭、擺脫倦怠!


什麼是職業倦怠(Burnout)?


職業倦怠(又稱「工作倦怠」)一詞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 Freudenberger 所提出,特別常在某些助人工作,高度情緒勞動(emotion labor)的工作當中觀察到此現象,像是心理師、醫師、護理師、社工師或老師,面臨職業倦怠的比例都相當高。後來廣泛用在說明不同的職業、工作情境當中,工作者因為工作的需要,造成能量耗盡、情緒耗竭的現象。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9年將職業倦怠列入國際疾病標準手冊中,並定義職業倦怠為:「長期處於工作壓力,卻無法成功處理的一種症候群」。不過,職業倦怠並不是一種正式的疾病名稱,卻由此可見職業倦怠對工作者的影響已日益受到重視,一旦倦怠的情形發生,對於生理、心理功能皆可能造成很大消耗與傷害。

我也有職業倦怠嗎?職業倦怠可從以下幾個指標觀察

  • 生理指標:變得容易疲累、體力變差、免疫力下降,造成失眠,或也可能造成長期的身體疼痛,如頭痛、胃痛。
  • 情緒指標:情緒耗竭狀態,感受到變得冷漠消極、憂鬱低落、悶悶不樂、悲觀無望感、容易發脾氣長期累積下來,惡化成情感性疾患(如:憂鬱症、焦慮症)的可能性比一般人來得高。
  • 認知與行為指標:逐漸喪失對工作時的服務態度和熱忱,工作上容易心不在焉、無法集中注意力、頻繁出錯,整體而言感覺工作表現得質與量都降低,或是遲到、早退頻率增加,與同事之間摩擦變多,或越來越疏離。

職業倦怠是如何形成的?工作環境與個人特質,皆可能是職業倦怠的促成因素!


至於為何會產生職業倦怠,原因相當多元,大致可區分成兩個大面向:


1. 工作環境

首先是工作環境的特性,例如長期處於工作量大、高壓、工時長的環境,覺得工作難度超出個人的負荷,或是工作內容與個人職涯興趣、期待不符合,無法獲得工作成就感,就有可能造成職業倦怠。其次像是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問題,與主管、同事之間的相處,或是工作中缺少同儕的支持,都可能是引起倦怠的原因。

2. 人格特質

你可能會認為,職業倦怠是不是代表自己就是爛草莓?太脆弱或抗壓性太低了? 但根據研究,反倒是對工作有高度自我要求、責任感越強,甚至是完美主義傾向的人,高比例可能受職業倦怠的困擾。這類特質的人,更容易竭盡全力、奮不顧身地投入工作,把自己燃燒殆盡,同時要求自己「可以做到」,苛責自己「還做得不夠好」,於是再想盡辦法克服工作中的困難,最終造成身、心的耗竭。

該如何避免職業倦怠?已經步入倦怠了又該如何擺脫?


1.   學習自我照顧,心理諮商的可能性

透過諮商去發現哪些事情正在消耗我們,也試著去調適這些耗竭、倦怠的情緒反應,幫助你更貼近、認識自己的需要,可能因此產生對自己和工作的新理解。基於此,心理師也能與你一起討論是否考慮轉換工作、如何調整對工作的期待與目標等重大的決定,開展出有別於以往的因應方式。


2.    調整工作期待與目標, 減少自我苛責

不可否認,工作中的期待和目標,是持續進步的動力。但我想邀請竭盡全力的你回頭想想,這些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合理嗎?是否設定了太過理想的目標?這些目標是否真的合理且能夠達成呢?與當前對於職涯的期待是否符合?

我也想邀請你回顧,這些期待與目標,是否總是成為否定自己的聲音,似乎一旦在工作中犯錯,或結果不如預期,自己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陷入無止盡的苛責、批評,甚至是厭惡自己的情緒裡。當過度地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眼前的工作上,僅僅藉由工作的表現來評價自己時,容易因此放大工作中的得失,也無法容許有任何的差錯。


        倦怠,也許是你真的盡力,也真的累了,表示你已盡了全力地為自己的工作、人生負責,嘗試給自己這樣的理解,而非過度地苛責自己。



註: 高度情緒勞動(emotion labor):指為了符合工作中的要求,需調整自身情緒狀態,以呈現符合工作期待的表達方式。


更多文章

永無止盡忙碌的你,累了嗎?心理師的三個自我對話練習

「拖延症」纏身?3個拖延的主因與克服的方法



參考文獻

Freudenberger, H. J. (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1), 159-165.

Hochschild, A. (2002). Emotional labour. Gender: A sociological reader, 192-196.

Maslach, C., Jackson, S. E., & Leiter, M. P. (1997).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Scarecrow Education.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 Leiter, M. P. (2001).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 397-422.

圖片來源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663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