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社群成癮傾向嗎?自我檢測5大徵兆與社群排毒方法分享

文/ 吳季軒 實習心理師
滑手機、刷社群,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這些看似日常的行為,有時也可能悄悄演變成一種依賴。你是否曾發現,一離開社群就感到焦慮、空虛,甚至難以專注眼前的事物?當這樣的使用模式開始影響情緒與生活品質時,或許我們正處在「社群成癮」的邊緣。本文將從心理師的專業角度帶你認識社群成癮的樣貌,並透過5項自我檢測初步檢視自己是否已有成癮傾向,同時分享實用的社群排毒方法,幫助你重新找回生活的重心與心理的平衡。
什麼是社群成癮?解析現代人離不開社群的行為模式
不少成年人的下班時間都在社群上度過,甚至犧牲睡眠。常聽到一個說法是:「滑手機是拿回自己對時間的掌控權。」雖然這句話不完全錯,但如果想掌控時間,運動、閱讀也能做到,為什麼我們更常是讓自己置身於各種社群軟體中,捨不得睡覺?
社群成癮目前尚未被列入正式的精神疾病分類,但它已經成為現代人常見的心理困擾之一。所謂社群成癮,指的是對社群媒體(如 Instagram、Dcard、YouTube 等)產生過度依賴、無法自我控制的使用行為,即使知道這樣的使用影響了作息、情緒、甚至人際關係,仍舊很難停止。
「社群」不是單指一個 App,只要能提供人際互動的場域都是。從 PTT、Dcard、Instagram 到 Threads,甚至是 YouTube 影片下的留言、Google 地標評論等,這些互動都是廣義的社群活動。這也代表著:人們對關係與被看見的需求,正不斷轉移到網路世界中。
為什麼我們會社群成癮?深入探討心理機制與背後原因
面對面的社交情境對一些人來說負擔太大,因為那裡充滿眼神、聲調、表情等細節,尤其對於敏感的人來說更是壓力來源。但網路社群提供了距離,你可以選擇何時出現、怎麼說話、要不要回應誰,以及隨時離開。雖然看似輕鬆、自由,不過其實只是把人際壓力轉化成另一種形式,甚至可以說,網路社群的人際脈絡,可能遠比實體社交更為曖昧複雜。
如今社群軟體的功能也越來越懂我們的行為模式,像是 Instagram 的限時動態、摯友清單,讓你輕鬆掌握誰可以看、誰已看、誰沒回,甚至還出現了「偷讀」等機制,讓人們在關係的微妙界線中小心翼翼地拿捏、苦苦經營。這些功能反映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人們在關係中的期待、焦慮與渴望。
進一步來說,現代人滑社群不只是為了放鬆,而是為了逃避那些難以處理的壓力。而大腦也強化了這個行為:每次看到有人按讚、留言、限動回應,腦中就會釋放一點「多巴胺」──一種讓人感受快樂的神經傳導物質。這就像心理上的小獎勵,讓我們忍不住一滑再滑,形成一種「酬賞循環」,即使腦袋知道該停止,身體還是停不下來。
怎麼知道自己是否社群成癮?日常自我檢測 5 大跡象
如果懷疑自己是否正在經歷「社群成癮」,但又不知如何判斷。以下提供 5 個常見的自我觀察指標,讓你可以先初步檢測:
- 明知道該休息了,但還是忍不住滑手機
- 即使沒有通知,也會反射性檢查手機
- 看別人的動態時總是感到焦慮、羨慕或失落
- 害怕錯過訊息、限動或群組消息(也就是所謂的「FOMO」)
- 不滑社群會感到空虛或不安
然而,這些跡象反映出的不一定是「病態」,只是在提醒我們:可能需要重新檢視自己與社群的關係。
社群媒體負面影響有哪些?了解社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前述內容可能會讓人心想:「既然滑得不開心,不就會自動少用了嗎?」,實際上恰好相反。很多人在社群中感到失落、不被看見,反而會花更多時間去彌補這種失衡的感受。當我們在社群裡感覺受傷了,通常第一時間不會選擇離開,而是更努力想「修補」那段互動——包含追蹤對方的限時動態、反覆查看訊息、試著解讀誰已讀、誰未回等等,使得大腦持續處於高度緊繃與焦慮狀態。
長期下來,這樣的心理負荷便會影響人的:睡眠品質、自我價值、情緒起伏,甚至對現實人際的興趣下降,因為覺得網路才是自己的歸屬。
如何改善社群媒體焦慮症?從現在開始你的社群排毒練習!

戒掉社群,並不代表要一夕之間把所有 App 刪光,也不是要完全與世界斷聯,而是回到「我可以選擇」的狀態。以下是 4 個簡單可行的社群排毒練習方式:
- 設定每天使用社群的時間限制,可使用手機內建的數位健康工具輔助管理
- 關閉社群媒體的通知,以減少被動回應的刺激來源
- 安排「社群休息時段」:例如每天晚餐後 2 小時暫時不滑手機
- 練習在滑手機前多問自己一句話:「我現在為什麼要打開它?」
如果你能夠辨識自己的使用動機,無論是無聊、焦慮、羨慕、逃避壓力,那就是改變的第一步!因為研究顯示,人們對社群的「後設認知」(即「對自己想法/行為的想法」)會影響使用行為(紀慶璘,2022)。以社群為例,正向的後設認知是:「滑 Instagram 讓我覺得放鬆開心。」;負向的後設認知則是:「我沒辦法停止睡前一直滑 Instagram ,這不太好。」。
而正向與負向的後設認知,各自影響又相輔相成地使人進入社群成癮的狀態。當人們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後設認知,其實就是一個改變的契機,此時試著調整自己使用社群的模式,或是尋求心理專業人員一起討論和面對,都能幫助自己的生活更加自在。
社群成癮怎麼辦?讓綻芯陪你練習放下焦慮與依賴
如果你發現自己正經歷類似社群成癮的困擾,不妨考慮預約綻芯心理諮商所的心理諮商,因為不論是面對情緒依賴、成癮焦慮,或是對關係的拉扯感受,都值得被理解與陪伴。然而透過心理諮商,並不是要你強迫自己戒掉什麼,而是從內在需求出發,帶你一步步探索自己與社群媒體之間的關係,讓你學會更自在地與社群保持距離。
在綻芯心理諮商所,你可以預約一對一面談,也可以選擇更彈性的線上心理諮詢,只要在你感到自在的環境中,隨時都能開啟一段溫柔而誠實的自我療癒旅程。綻芯的心理師也會全程陪伴你釐清內在的困擾與需求,並梳理壓力來源與成癮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幫助你在數位時代中,漸漸找回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與人際界線,重新練習與自己好好相處。
參考文獻:
紀慶璘(2022)。成人社交焦慮、社群使用後設認知(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