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裡的追與逃:我們該如何再次靠近?

2023-06-14

撰文者:許傑銘諮商心理師


你是否覺得,你與伴侶之間一直以來都為了差不多的原因起衝突。每次吵架,像是反覆上演著同一套劇本。當爭執再次發生,又如同樣的劇情循環播放,吵得彼此心累、無力。若有上述狀況,很有可能你們已經陷入關係的惡性循環裡了,讓我們一起藉由本篇文章,來瞭解並練習鬆動這樣的互動模式。

 在不同的親密關係當中,伴侶雙方往往有特定的互動位置,為數眾多的伴侶是「指責攻擊」與「退縮逃避」的組合,也就是所謂追逃模式(Demand-Withdraw)。追逐的一方不斷地向逃避的一方索求安全感,逃避的一方卻不斷地迴避、逃開,兩人困在這個索求與逃避的互動之間,不斷地重複再重複。長久下來,互動更是難以解開,形成僵化的惡性循環。在惡性循環當中,伴侶雙方會越來越讀不到彼此真正的心情和需要,不斷地在這些表面的衝突當中受傷、耗盡力氣,關係也會隨之積累越來越多的誤解與不安全感。

而典型的追和逃的惡性循環,互動可能是如此:

小花:「你為什麼每次都拒絕跟我溝通,我們可不可以談一談,我想要解決我們之間的問題!」

阿光:「還要談什麼,我們不是都已經談過很多次了嗎?你為什麼不能給我一點自己的空間?」

小花:「你又來了,每次我們吵架,都只有我在為這段關係著想,那你呢?可不可替我們做些什麼!」

阿光:「你總是這樣逼人,我真的被你搞得壓力非常大,可以不要再無理取鬧了嗎!」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發現當阿光越是表現出不回應的行為時,小花內心越是感到孤單、不被在乎,就會用更激烈的方式追問、抗議。此時,阿光會更感受到小花的要求與步步逼近,內心感到壓力、負擔,於是更強烈地想要迴避、不願意給予回應,反而把阿光越推越遠,這樣的互動呈現出關係中一方追、一方逃的樣貌。


你是「追逐者」還是「逃避者」呢?

伴侶之間追與逃的位置經常是相對的,也就是互動之下,自然會有各自較偏向的位置,我們可能在一段關係中批評要求,卻在另一段關係中選擇逃避,所以也不會固定。但仍然可以就以下幾個不同的面向,瞭解自己在目前的關係中屬於哪一種角色。

當要在關係中表達情緒與需要時

在關係中的追逐者,通常較常以指責、抱怨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與需求,也會傾向得到伴侶的安慰。在關係中的逃避者,則比較不擅於表達自己的心情和需求,比起得到安慰,更傾向自己消化、解決。

當關係中感到威脅、不安時

當在關係中感到不安時,關係中的追逐者會傾向用攻擊、抗議的方式來訴說。逃避者則會刻意保持距離,必要時會隱藏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當關係出現問題與衝突時

當關係出現衝突時,追逐者認為只要願意努力,關係就會變好,因此更傾向積極的爭取,或努力做些事情來維護關係,相較之下更願意主動解決。逃避者則是認定關係的問題是難以改變的,相較不會主動修復,甚至會刻意沈默、忍耐,迴避任何可能再次引起衝突的對話與情境。


如何打破關係的惡性循環?


用新的角度看待關係

首先必須知道,惡性循環才是造成關係困境的罪魁禍首。但個人的反應、重複且無效的行為,是讓關係再度掉進惡性循環的因素之一,因此伴侶雙方都是惡性循環下的受害者,但也是造成惡性循環的推手。因此,彼此是被惡性循環給困住了,我們並非要對抗自己的伴侶,而是一起為了停止惡性循環而努力。

可以帶著這些發現,去瞭解自己的指責、逃避會如何讓關係再度陷入泥沼當中。所以可以練習在某些時刻,一起讓惡性循環停下,追逐者暫時停下指責與攻擊,給對方一些空間,逃避的一方試著靠近、表達,創造彼此對話的空間。


從沒有說出口的真心話中重新理解彼此

當衝突發生時,我們經常只會注意到顯而易見的指責、生氣、迴避或沈默不語。其實,這些話語的背後是對彼此的呼喊,為了確立對方的心意,也試圖不讓關係更加惡化。

如上述的例子,小花指責攻擊的背後,內心真正想說的是:「我非常在乎這段關係!」、「我很擔心你隨時可能會拋下我!」、「我很愛你,但你是不是沒有這麼愛我?」。而小光逃避退縮的背後,內心可能是害怕的,沒有機會被說出口心情是:「我不想要我們再有衝突了!」、「就算說出口,你可能也不會理解我!」、「對你而言,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試著發現每個行為與話語背後的心意,就有機會鬆動原先的互動循環,更可以帶著這些新的理解,創造新的互動方式,重新啟動親密對話。

例如:

小花可以試著說明自己憤怒指責背後的原因和需要:「我知道我讓你很有壓力,但你願意聽我說完嗎?我這樣做不是為了要責怪你。我想說的是,你的心情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只是想知道要怎麼做才可以我們彼此都舒服」

阿光也可以練習表達自己的心情:「每當我讓你不開心的時候,其實我也好難過,我就會覺得,妳跟我在一起總是不高興,都是我沒有做好。」

      當然,新的互動對彼此而言是陌生的,嘗試的過程也會有挫折,也仍然無法全然地感到安心,這都是相當正常的。所以也請不要忘記為彼此的努力鼓鼓掌,我們為了這段關係,都在做一件對彼此來說最不熟悉、不容易的事情。最後,希望所有受困於泥沼當中的伴侶,都能找到舒適的步伐,邁向彼此,再次靠近。



圖片來源:Pexels


參考資料:

Dr. Sue Johnson(2009)。抱緊我:扭轉夫妻關係的七種對話(劉淑瓊譯)。張老師文化。

劉婷、徐君楓、李明慧、張元瑾、卓佳敏、洪詩婷、陳靜怡、黃可欣(2017)。原來,婚姻可以不靠忍耐來維持:情緒取向伴侶治療的挑戰與承諾。張老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