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不是「毛多」!強迫症症狀、成因與治療方式一次介紹

2025-09-24
強迫症是由強迫意念與強迫行為組成
強迫症是由強迫意念與強迫行為組成


我們時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有強迫症,因為他們一定要把櫃子上的書按顏色排列、寫字時稍微有點超出格子就會很焦躁⋯⋯,像這種在他人眼中「毛很多」、有完美主義的想法和行為,就算是強迫症嗎?今天將由諮商心理師帶你瞭解強迫症這項精神疾病的的具體定義、成因與治療方式,化解你對強迫症的誤解。

文/謝孟霖 諮商心理師

強迫症是什麼?由強迫意念、強迫症行為組成的精神疾病

強迫症是一種身心診斷,它主要由「強迫意念」以及「強迫行為」所構成。

強迫意念是什麼?

可以把強迫意念想成是一種侵入式的念頭或者畫面,通常都會讓經驗到它的人感到不適,甚至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反應。強迫意念的主題有非常多種,包含骯髒、污染、不潔、不整齊、不對稱、不剛好、不安全、褻瀆、傷害、咒罵、不道德等,且這些強迫意念可能會被外在環境或者內在環境(大腦)刺激誘發。

強迫行為是什麼?

當強迫意念出現了以後,患有強迫症的人就會透過「強迫行為」試圖減輕這些念頭所帶來的恐懼。

常見的強迫行為包含清潔(洗手、洗澡、洗滌物品與消毒各項傢俱等)、檢查(家電、瓦斯、門窗、訊息、電子郵件)、整理(必須要對稱、剛剛好等)、禱告或拜拜,也可能透過強迫念頭(mental compulsion)來「抵銷」強迫意念可能會造成的負面影響。罹患強迫症的人,往往每天會需要花數十分鐘甚至數小時完成與強迫行為有關的「儀式」,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功能如工作效率、人際關係等。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強迫症?4項強迫症診斷標準說明

強迫症無法自己診斷,絕對不是「一定要把書按顏色排整齊」、「地板上有根頭髮就心煩意亂」就代表那個人有強迫症。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的標準,強迫症的診斷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 存在強迫意念、強迫行為,或兩者兼具。

  • 這些意念或行為是耗時的(如每天1小時以上),且會造成明顯的生活困擾。

  • 症狀並非由物質濫用、藥物或其他醫療狀況引起。

  • 未透過廣泛性焦慮症、憂鬱症等其他精神疾病引起的強迫症狀(即使沒有這些精神疾病,強迫意念、強迫行為仍出現)。

由於強迫症的症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頗大,因此也常常併發憂鬱、焦慮等情緒方面的困擾。

強迫症的成因是什麼?讓強迫症日漸嚴重的原因說明

強迫症的成因相當複雜,有遺傳、神經、心理行為、社會文化等層面的影響,並非單一因子所造成。部分強迫症患者,還可能因為強迫意念、強迫行為不斷地出現,導致強迫症惡化,以下說明:

透過強迫行為解決強迫意念的惡性循環

就心理行為層面來看,由於強迫意念是一個嫌惡刺激,會引發個體的不適感,甚至是焦慮,而強迫行為則可以短時間之內減低一些不適感,因此強迫行為就被「負增強」(negatively reinforced)。

強迫行為/儀式化行為雖然可以短暫解除焦慮,但是就像有些藥物具有耐受性,強迫行為舒緩焦慮的效果會越來越差,導致個體會需要花更多時間、做更多次數的強迫行為才能夠恢復安穩。

強迫行為導致患者無法獲取新經驗,使強迫症愈發嚴重

另一方面,患有強迫症的人因為只要不舒服就會馬上執行強迫行為,因此他們也沒有辦法得到不同的經驗,進而使得強迫意念和強迫行為之間的連結更加穩固,症狀越來越嚴重。

強迫症治療方式:暴露不反應治療介紹

目前最有效的強迫症治療法是認知行為治療
目前最有效的強迫症治療法是認知行為治療

強迫症有各種不同的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控制、經顱磁刺激(TMS)以及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目前具備最多實徵研究支持,對於強迫症有效的心理治療模式,是認知行為治療(CBT)當中的暴露不反應/暴露與儀式預防(ERP, 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也是目前治療強迫症的第一線治療方式。

協助病人建立「恐懼的階層」,並防止強迫行為出現

在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如醫師、心理師的引導與陪伴之下,病人會建立出「恐懼的階層」,逐一練習面對會引發強迫意念的各種情境,並且盡可能防止強迫行為的出現。

透過實際體驗,逐漸降低焦慮

暴露不反應的用意在於,透過實際的體驗去發現焦慮上升的程度往往沒有想像中來得高;再者,不需要執行儀式化行為,焦慮就會自己慢慢往下降。透過反覆不斷地練習,強迫症患者就能夠慢慢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打破原本「強迫念頭只要出現,強迫行為就非做不可」的連結。後續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誘發強迫意念的情境,就越有可能觸發新的行為連結。

出現強迫症行為可以自救嗎?

強迫症必須經由身心科醫師診斷,才能確認是不是自己或親友正在面臨的問題。而強迫症的治療也必須在專業人員的引導下執行才能夠發揮效果。

基於這些原因,比較不建議可能患有強迫症的人選擇自救,反而會鼓勵這樣的朋友們尋求專業的管道獲得協助。

強迫症不可怕!透過專業心理諮商資源,擺脫強迫症的焦慮輪迴

強迫症的人不是具備「只是愛乾淨」、「毛很多」的性格特質,更不是患者本身不乖、故意、挑釁、別人叫他不要做就會好的一個問題。有文獻指出,許多強迫症的患者其實都會等到發病7、8年以後才會尋求專業的協助,顯示社會大眾對於強迫症以及求助行為仍存有不小的偏見。

如果你或者身邊有人可能為強迫症所苦,先不用急著幫他解決問題,先透過傾聽與陪伴來瞭解他的想法與感受,再鼓勵他們尋求幫助。如果需要替自己或身邊的強迫症患者尋找專業諮商、醫療資源,在此推薦綻芯心理諮商所。綻芯心理諮商所擁有多樣化諮商服務,協助每一個苦於強迫意念、強迫行為的患者擺脫焦慮,重新掌握生活步調。

現在就預約綻芯心理諮商所的諮商服務,開啟突破強迫症的第一道門。如果想在自己熟悉、能讓自己放鬆的環境接受諮詢,也可以選擇線上心理諮詢服務,在家就能接受心理諮商。

正念練習當中,有一句話常會用來鼓勵人們面對挫折與困境:「This too shall pass.(這一切終將過去)」加油!Help is on the way.

參考文獻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2).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I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text rev.).

Foa, E. B. (2010).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12(2), 199–207.

Foa, E. B., Yadin, E. & Lichner, T. K. (2012). Exposure and Response (Ritual) Prevention for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 Therapist Guide,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a, E. B., Simpson, H. B., Liebowitz., M. R., Powers, M. B., Rosenfield, D., Cahill, S. P., Campeas, R., Franklin, M., Hahn, C.-G., Hembree, E. A., Huppert, J. D., Schmidt, A. B., Vermes, D. & Williams, M. T. (2013). Six-month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ugmenting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treatment with exposure and ritual prevention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74(5), 464–469.

Simpson, H. B., Foa, E. B., Liebowitz., M. R., Huppert, J. D., Cahill, S., Maher, M. J., McLean, C. P., Bender Jr., J.,Marcus, S. M., Williams, M. T., Weaver, J., Vermes, D., Van Meter, P. E., Rodriguez, C. I., Powers, M., Pinto, A., Imms, P., Hahn., C.-G. & Campeas, R. (2013).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vs Pisperidone for augmenting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JAMA Psychiatry, 70(11), 1190–1199.


延伸閱讀:

焦慮的無限輪迴-認識強迫症(OCD)

陷入低潮怎麼辦?心理師分享3個面對低潮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