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不是「毛多」!強迫症症狀、成因與治療方式一次介紹

我們時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有強迫症,因為他們一定要把櫃子上的書按顏色排列、寫字時稍微有點超出格子就會很焦躁⋯⋯,像這種在他人眼中「毛很多」、有完美主義的想法和行為,就算是強迫症嗎?今天將由諮商心理師帶你瞭解強迫症這項精神疾病的的具體定義、成因與治療方式,化解你對強迫症的誤解。
文/謝孟霖 諮商心理師
強迫症是什麼?由強迫意念、強迫症行為組成的精神疾病
強迫症是一種身心診斷,它主要由「強迫意念」以及「強迫行為」所構成。
強迫意念是什麼?
可以把強迫意念想成是一種侵入式的念頭或者畫面,通常都會讓經驗到它的人感到不適,甚至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反應。強迫意念的主題有非常多種,包含骯髒、污染、不潔、不整齊、不對稱、不剛好、不安全、褻瀆、傷害、咒罵、不道德等,且這些強迫意念可能會被外在環境或者內在環境(大腦)刺激誘發。
強迫行為是什麼?
當強迫意念出現了以後,患有強迫症的人就會透過「強迫行為」試圖減輕這些念頭所帶來的恐懼。
常見的強迫行為包含清潔(洗手、洗澡、洗滌物品與消毒各項傢俱等)、檢查(家電、瓦斯、門窗、訊息、電子郵件)、整理(必須要對稱、剛剛好等)、禱告或拜拜,也可能透過強迫念頭(mental compulsion)來「抵銷」強迫意念可能會造成的負面影響。罹患強迫症的人,往往每天會需要花數十分鐘甚至數小時完成與強迫行為有關的「儀式」,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功能如工作效率、人際關係等。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強迫症?4項強迫症診斷標準說明
強迫症無法自己診斷,絕對不是「一定要把書按顏色排整齊」、「地板上有根頭髮就心煩意亂」就代表那個人有強迫症。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的標準,強迫症的診斷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存在強迫意念、強迫行為,或兩者兼具。
這些意念或行為是耗時的(如每天1小時以上),且會造成明顯的生活困擾。
症狀並非由物質濫用、藥物或其他醫療狀況引起。
未透過廣泛性焦慮症、憂鬱症等其他精神疾病引起的強迫症狀(即使沒有這些精神疾病,強迫意念、強迫行為仍出現)。
由於強迫症的症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頗大,因此也常常併發憂鬱、焦慮等情緒方面的困擾。
強迫症的成因是什麼?讓強迫症日漸嚴重的原因說明
強迫症的成因相當複雜,有遺傳、神經、心理行為、社會文化等層面的影響,並非單一因子所造成。部分強迫症患者,還可能因為強迫意念、強迫行為不斷地出現,導致強迫症惡化,以下說明:
透過強迫行為解決強迫意念的惡性循環
就心理行為層面來看,由於強迫意念是一個嫌惡刺激,會引發個體的不適感,甚至是焦慮,而強迫行為則可以短時間之內減低一些不適感,因此強迫行為就被「負增強」(negatively reinforced)。
強迫行為/儀式化行為雖然可以短暫解除焦慮,但是就像有些藥物具有耐受性,強迫行為舒緩焦慮的效果會越來越差,導致個體會需要花更多時間、做更多次數的強迫行為才能夠恢復安穩。
強迫行為導致患者無法獲取新經驗,使強迫症愈發嚴重
另一方面,患有強迫症的人因為只要不舒服就會馬上執行強迫行為,因此他們也沒有辦法得到不同的經驗,進而使得強迫意念和強迫行為之間的連結更加穩固,症狀越來越嚴重。
強迫症治療方式:暴露不反應治療介紹

強迫症有各種不同的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控制、經顱磁刺激(TMS)以及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目前具備最多實徵研究支持,對於強迫症有效的心理治療模式,是認知行為治療(CBT)當中的暴露不反應/暴露與儀式預防(ERP, 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也是目前治療強迫症的第一線治療方式。
協助病人建立「恐懼的階層」,並防止強迫行為出現
在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如醫師、心理師的引導與陪伴之下,病人會建立出「恐懼的階層」,逐一練習面對會引發強迫意念的各種情境,並且盡可能防止強迫行為的出現。
透過實際體驗,逐漸降低焦慮
暴露不反應的用意在於,透過實際的體驗去發現焦慮上升的程度往往沒有想像中來得高;再者,不需要執行儀式化行為,焦慮就會自己慢慢往下降。透過反覆不斷地練習,強迫症患者就能夠慢慢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打破原本「強迫念頭只要出現,強迫行為就非做不可」的連結。後續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誘發強迫意念的情境,就越有可能觸發新的行為連結。
出現強迫症行為可以自救嗎?
強迫症必須經由身心科醫師診斷,才能確認是不是自己或親友正在面臨的問題。而強迫症的治療也必須在專業人員的引導下執行才能夠發揮效果。
基於這些原因,比較不建議可能患有強迫症的人選擇自救,反而會鼓勵這樣的朋友們尋求專業的管道獲得協助。
強迫症不可怕!透過專業心理諮商資源,擺脫強迫症的焦慮輪迴
強迫症的人不是具備「只是愛乾淨」、「毛很多」的性格特質,更不是患者本身不乖、故意、挑釁、別人叫他不要做就會好的一個問題。有文獻指出,許多強迫症的患者其實都會等到發病7、8年以後才會尋求專業的協助,顯示社會大眾對於強迫症以及求助行為仍存有不小的偏見。
如果你或者身邊有人可能為強迫症所苦,先不用急著幫他解決問題,先透過傾聽與陪伴來瞭解他的想法與感受,再鼓勵他們尋求幫助。如果需要替自己或身邊的強迫症患者尋找專業諮商、醫療資源,在此推薦綻芯心理諮商所。綻芯心理諮商所擁有多樣化諮商服務,協助每一個苦於強迫意念、強迫行為的患者擺脫焦慮,重新掌握生活步調。
現在就預約綻芯心理諮商所的諮商服務,開啟突破強迫症的第一道門。如果想在自己熟悉、能讓自己放鬆的環境接受諮詢,也可以選擇線上心理諮詢服務,在家就能接受心理諮商。
正念練習當中,有一句話常會用來鼓勵人們面對挫折與困境:「This too shall pass.(這一切終將過去)」加油!Help is on the way.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