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詠暄
臨床心理師

1. 專業證照:
高考臨床心理師執照 (心理字第1220號)
英國牛津大學正念中心MBCT第四階段師資專訓
2. 學歷:
中原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碩士
3. 專長:
- 憂鬱、焦慮恐慌、強迫症、壓力調適、戒癮治療其他身心症狀困擾:
心情提不起勁,長期不開心,容易緊張或面對壓力常常苦惱,甚至有無助、無望感受;想改變某個行為卻改不了,常常覺得沮喪或讓別人失望;失眠(難入睡想法多、淺眠、容易醒等等)或飲食方面的困擾;以上都是徵兆我們有時可能會忍耐,或者合理化,當它持續的時間更長了,或讓你困擾的程度提高了,就都是適合好好關心它的時候。
- 腸躁症、纖維肌痛症、慢性疲勞、慮病症、長期耳鳴、其他慢性疼痛等等健康異常狀況:
身體與心理並非二元對立的,許多研究已指出,許多「身體」症狀在醫學上不一定有生理病因,卻以身體異常的徵兆表現,這時會需要開始身與心的對話,透過情緒、想法以及身體感受逐項探討與練習,便能讓症狀真正被了解(較典型的想法都希望「被治療」,但這些症狀的病因組成可是不典型的),使健康與生活恢復正軌。
- 女性身心健康議題、探索自我、釐清角色等議題:
因年紀帶來的生理改變,也會影響心情、內在需求以及人際關係的改變,每個階段的角色不同,當沒有好好釐清,我們較難在該階段好好享受該有的美好,而感到困頓;可以給自己一些時間與空間,釐清與沉澱的過程,將有助於跟內在自我產生更深的連結,女性專屬的生命力也將重生。
- 重要人際議題(家庭、伴侶、多元性別與婚姻諮商、同儕關係):
人是群居的動物(很可能與咱華人文化是很有關的),這句話說了一半,很多時候我們也是可以獨處,但會因在乎許多人際關係中的缺陷而不開心,很常是職場夥伴、朋友、家人或伴侶。對於這些在意的人,也反映一部分的內在我,無論你感到的情緒是喜怒哀或者樂,都無分對與錯,取得人我關係之間的平衡,如同藝術,我們都可以建立適合自己的人際風格。
- 內在自我成長、生涯規劃與探索人生意義:
求學階段、環境轉換階段都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嶺,以前我們可能是按照教育體制安排,或家人安排,現在需要自己抉擇,可能有些不習慣或徬徨,也不確定未來怎麼做才會有成就感或開心,思考與談話的過程將讓內在價值觀更具體清晰,自我了解的增加,便能導向有希望的未來。
4. 治療風格:
人本為主,結合內觀減壓/正念認知、認知行為
心理師想與你說:
身而為人,能感受、享受、思考、去愛與被愛;但也會悲傷、挫折、憤怒、與徬徨,我們都是如此,而我們也都需要時間去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式適應這些過程。讓那重要的、微小的、大條的、美好的種種發生,有機會被看見與聽見,需要的話,一起賦予它新的意義,任何經驗都可以是我們心靈導師。帶著好奇與對自我的友善態度,將會漸漸發現,用心探尋生命的旅程中,心裡逐步踏實安心,且比預期的,更加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