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

 

故事主角鈴芽在關門的過程裡經歷了一次次的危險,也讓大地避免了一次次的災難,並且在冒險的過程裡,逐漸靠近並修復了自己內心最深的傷痛。原以為對這樣的故事情節已經比較可以節制自己的感動了,但在觀影的過程裡,還是忍不住數度濕了眼眶,實在是因為,在諮商室裡,陪伴著許多當事人與自己的生命困境搏鬥(用「搏鬥」真的一點也不為過),其中的辛苦、掙扎、沮喪、絕望、痛苦…,真的是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也真的是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這需要多大的努力和勇氣!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每次熬夜趕隔天就要交的報告時,總是充滿懊悔與痛苦的情緒。三經半夜的你是否曾告訴過自己:「真的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下次一定要提早開始完成!」可是每當下一份報告/工作需要起步的時候,你卻又會想「反正還有很多時間,明天再開始」,並且用這樣的念頭安慰自己:「連續劇再追一集也不會怎樣」、「電動再打5個小時應該還好吧!」

Such a simple and natural exchange, isn't? If someone apologizes to us, our typical response is to say "it's okay." But what if that person never apologizes? Your mom who overlooked you your whole life. Your friend who spoke poorly of you behind your back. Your partner who cheated on you. What if they never apologize? Do you still say, "it's okay?"...


期盼改變的人們,攜著生活大大小小的困境、議題進到諮商室來。離開一段有毒的關係、從家庭中獨立、離開舒適的職場、休學,甚至於脫離長年的憂鬱情緒。希望生活的困境能有所轉變,能打破舊經驗的束縛,迎接新生活。但有些時候,談得越多,發現得越多,就越是挫折、失去信心,頓時之間動彈不得。

禹英禑:「請你幫忙讓崔尚賢出庭為自己犯下的錯作證。」禹英禑:「崔尚賢一直相信妳是個好媽媽,他認為妳是個當孩子犯錯,會嚴正斥責孩子,並給予合理懲罰的那種媽媽,請別為了滿足自身利益而辜負了一個孩子相信自己的媽媽是個好人的信念,否則崔尚賢會受傷的。那種傷口.......會非常疼痛,而且久久無法痊癒,對我而言,妳不是個好媽媽,但請妳至少...成為崔尚賢心目中的好媽媽。」

近期熱播的台劇《台北女子圖鑑》,講述主角林怡姍(桂綸鎂飾)從台南永康到台北永康北漂追夢的故事。林怡姍像是每個異鄉遊子的縮影,拎著夢想的行李箱到都市奮鬥,為求生存而努力。

在諮商室裡,常見許多生活被忙碌給填滿的人,生活雖然繁忙,但似乎不見因為工作所帶來的成就而滿足或有意義感。恰恰相反,能感受到這些人辛苦地活著,他們的價值、意義,完全取決於工作上的成就,並且無法容許自己犯錯。每回進到諮商室,能感受到一坐下、開口,像是要一口氣將一週所積累的壓力,宣洩在諮商中。一邊抱怨著疲累,一邊又在早已滿檔的行事曆中塞進新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