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就是忍性修行,因為你的對手不講道理

2022-07-08

撰文者:曾治淇 諮商心理師

當上爸爸以來,除了嬰孩一暝大一寸以外,我的人父角色經驗值也在擴充。 然而,我在父職一角的日常中卻可發現到,有些父系能力的養成磨練,對我來說著實輕鬆不費吹灰,好似早熟成了在枝頭等你摘取;有些能力的拓展,卻好像才起頭就碰上了瓶頸,想突破卻頻頻卡關。

先說我能正常發揮、駕輕就熟的能力項目好了。即便工作再累,回到家後我仍可充分投入餵奶、洗澡、陪玩、陪睡等親職基本功。除了本身職業讓我重視親子相處的品質以外,上一代在拉拔養育我時的身教示範,更是重要的楷模。當我還是 「賴家王老五」時,老大不小的我,依然能享受到被老母親眷顧關照的疼惜,讓我在晉升人父之後,母親的身教彷彿烙印進我的血性裡,被傳承下來。

育嬰過程中最考驗我的時刻,莫過於孩子不止息的尖叫哭鬧之際。有時不明原因哭鬧,令人難以理出頭緒;有時即便知曉原因,卻也無法立即滿足孩子的需求, 比如更衣時他的肢體無法伸展自如、或是當我忙於烹飪、如廁時,難以分身陪玩, 都可能導致嬰孩的哭叫聲漸強至震饋八方。此時,我的包容力及耐受性,一再遭遇挑戰。

圖片來源:Pexels


當負荷超載、折斷理智線時,我會想把心中的不快,對著小娃兒脫口狂吼。 無奈的是,當對手是嬰孩,怒吼非但不會被理解或改善情況,甚至還會火上澆油,讓他的哭叫加倍聲嘶力竭、魔性全開。

當我發現,自己有時因為難以承載孩子的情緒而失控後,潘朵拉的盒子就打開了, 自己成長經驗中,不被允許表露情緒的經驗也倏然浮現。即便我身為心理師、即便我理智上清明地知曉,不該也不想重蹈上一代的覆轍,但是我仍會不由自主、 下意識被受過往經驗牽引。

然而,成人如我的脾氣、性子,已被文明及教養給「格式化」,但嬰孩本能驅動的情緒,卻尚難以被社會化,因此無從溝通。再者,我的怒斥回應,可能會讓孩子逐漸學到這樣的訊息:「情緒張揚會發生不好的事,於是得收斂情緒避免遭殃。」 而這也非我樂見之事。那麼,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首先,當孩子的情緒張揚時,先覺察自己的反應為何、認識自己當下那些事力猶未逮以及為何受限,並試著探索、理解自己何以會有這種反應,比如來自成長經驗、教養環境的塑造、還是自身天性氣質等原因。當然也有可能,單純只是因為孩子的號叫聲就像魔音突破天際,催人抓狂。

當我越能自在接納自我的各種情緒後,就越有心量去承載孩子的情緒波濤。畢竟 「我如何對待自己,就會如何對待家人。」

當然,有時我們已經開始努力調適情緒,仍緩不濟急,教養現場上,孩子立即需索的照顧,仍超出我們現有的能耐。此時,也請溫柔地善待自己,不要急著自我鞭策與批判,你既然知道對待孩子要有耐心與愛心,那麼,能否也給「正在為孩子如此努力」的你,一些愛心與耐心呢?畢竟,孩子就常是不可理喻的「半獸人」 嘛! 

為人父母的我們,都巴不得能給孩子最好的,也正因為想給予「最」好的,所以自身所能的極限將不時被挑戰著。然而,心理學家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 曾告訴世人:「不需要當完美的父母,做夠好的父母(good enough mother)即可。」因為不完美的父母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要求做到完美的焦慮反而容易適得其反。 

父母終究並非完人,只不過比孩子早些時日降生在這世上,所以,在用心拉拔孩子的同時,我們也都值得好好陪著自己,再長大一回。


本文轉自康健雜誌: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3639 

延伸閱讀:

太太產後憂鬱怎麼辦?先生成為神隊友的陪伴指南!

教養齊步走,成為神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