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心理諮商前,我可以做什麼準備?

作者:洪敬倫 醫師

    其實我們都知道,決定接受心理諮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這個選擇帶有幾個重要的意義:(1) 不論是身心失調,人際關係糾結,壓力不堪負荷,你確確實實地認知到自己出狀況了,(2) 不管問題在誰身上,你決定從自已出發,開始了解與處理,(3) 即使你知道要真正相信人並不容易,你願意信任一個素未謀面的諮商師,試著讓他或她真正認識你,進而陪伴你,幫助你。

    我們想要先為你鼓掌,也希望你為自己拍拍手。願意面對自己的心理困擾,並允許專業人員進入你的私人世界,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決心。不論結果是什麼,你將會獲得一個全新的體驗,一段截然不同於日常生活的關係。在第一次諮商前,你可以什麼都不做,只要準時赴約即可。如果你凡事習慣做點準備,以下的三個態度與五種練習,或許可以供你參考。

進入諮商的三個態度

心理諮商有獨特的步調與運作方式,可能與你的期待不盡相同。試著抱持以下三個態度,或許能得到更多收穫。

  • 請嘗試開放地表達自己,也給諮商關係一點時間:諮商室是一個極度私密的空間,除了少數攸關人身安全的例外,你的諮商師負有完全保密的責任。因此,請試著開放地表達自己,你的心理有你的運作規則,無關任何社會或道德判斷。諮商師不是老師,更不是警察或法官,不用擔心她會評價或糾正你。然而,諮商關係就如同任何人際關係,都需要時間培養,也難免會經歷一些誤解與波折,請給彼此一點磨合的時間。
  • 「快速解決方案」常常不存在:人們常因為一個明顯的壓力事件進入諮商,然而,這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或者是整體系統問題的表現。例如一位孩子開始拒學,除了個人的性格特質,常常是與同學相處的困難,父母教養的風格,以及老師與校方處理拒學的策略,種種因素交織累積而成的結果。我們無法期待幾次諮商後,孩子就會心甘情願的上學去。
  • 諮商師通常不會幫你做決定:面對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常期待諮商師能直接「告訴我怎麼做就好了」。然而,進入諮商前人們通常已聽過各式各樣的建議,就是因為作用有其極限,才會尋求專業協助。 諮商師一方面會更全面地了解問題,一方面會陪伴你探索各種可能性,但只有你能為自己做出決定,並承擔責任。

諮商前可以嘗試五種練習

每個人的心理困擾都是融合個人特質,生命歷程與近期壓力的結果,當你進到諮商室就坐後,可能會感覺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以下五種練習能幫助你整理自己,蒐集素材,或許可以選擇合適的項目嘗試一下。

  • 開始寫日記:寫日記是整理自己感覺與思考的好方法。你不需要像寫作文一樣講求通順完整,可以天馬行空,把腦中浮現各種畫面與詞彙都記錄下來,不管有多不合理。慢慢地,你就會對自己的心理世界越來越熟悉。
  • 把夢記下來:我們所認識的自己多半停留在意識層面,心靈世界有一大部分屬於潛意識掌管,裡面的慾望與情感我們自己並不熟悉,甚至還會矢口否認。然而,夢境常常會揭露這些隱藏的內容,如果能把夢記下來與諮商師分享,會很有幫助。請記得在床邊準備紙筆,從夢中醒來的第一時間就要立刻把它記錄下來,否則幾分鐘之內,你就會忘個精光!
  • 回顧你的童年生活:兒童期是形塑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時期,許多眼前的困擾都可以在兒童發展階段找到相關的線索,也可能會發現解決關鍵。不妨花一點時間回想一下你的童年生活:你在哪裡長大?誰是你的主要照顧者?你父母當時的關係如何?你在幼兒園的經驗如何?小學呢?你是哪種類型的小孩?跟同學的相處如何?
  • 開始問自己:「我最重視的是什麼?」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常不知不覺地遺忘了自己的目標與需求。靜下心來思考,如果你最重視的是家人,你給他們的時間夠嗎?如果你最在乎的是自我成長,你是否把學習時間排進行事曆中?釐清自己的價值觀與目標,諮商師就能更有效率地幫助你。
  • 蒐集別人對你的看法:別人眼中的你,與你對自己的認識,其間差距常會令你感到吃驚。邀請你信任的親人與朋友談談他們所認識的你,感受一下,這是你呈現給這個世界的面貌,哪些特質被你刻意隱藏起來了?什麼感受你從來不敢對人表達?這些都是可以好好跟諮商師分享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