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

 

你的內心也住著這些自我批判、苛責的聲音嗎?總是在生活中某些不經意時刻時打擊你、評價你?沒辦法真正喜歡與認同自己,總是覺得自己像「冒牌者」?你可能也受到「內在找碴鬼(inner critic)」的影響。讓我們一起藉著本篇文章,認識內在找碴鬼,從中找到不受影響的方式。

那麼我們該如何克服冒牌者效應呢?如果說對於被揭穿的擔憂是源自於對於完美的執著,那麼練習挑戰自己「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會是一個可以嘗試的途徑。非黑即白指的是誤將一個連續的狀態視作間斷,甚至二元對立的情況,是一種常見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distortions)。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國小的時候,班上有位成績優異的同學,幾乎每次段考都考100分。有一次他「失常」,只考98分,他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緒,指責自己怎麼可以這麼不小心犯了粗心的錯誤。當時我的目光從他生氣的表情轉移到自己75分的考卷上,那紅色的數字顯得格外炙熱。

他說:「我也知道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但是我電腦打開來,腦袋就一片空白。然後我就會開始做別的事情,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就滑手機、看Tik Tok,然後看著11:59變成12:00。出國唸書一直是我的夢想,但有時候我還是會自我懷疑,會不會這一切都是鏡花水月。事到如今,我不知道我要怎麼跟家人做交代。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她說:「我的家人、朋友都會鼓勵我,告訴我『如果我真的沒有能力公司就不會錄取我』。但我腦中揮之不去的一個畫面是他們都在等我犯錯的那一刻,在那之後他們就會看清原來我也只不過如此而已的能耐。我不曉得到時候要怎麼面對鏡中的倒影。」

近日看完台劇《有生之年》,這是一部看似平淡的家庭喜劇,但劇中藉著家庭成員間的日常對話,營造了強烈的生活感。成員間吵吵鬧鬧,彼此的情緒與情感卻又是緊密的連動、交織在一起,彷彿如實地呈現出無數個家庭的日常寫照,從劇中每個角色的生命議題中,看見自身的投射,不自覺跟著沈思,也跟著大笑,令人格外有帶入感。

故事主角鈴芽在關門的過程裡經歷了一次次的危險,也讓大地避免了一次次的災難,並且在冒險的過程裡,逐漸靠近並修復了自己內心最深的傷痛。原以為對這樣的故事情節已經比較可以節制自己的感動了,但在觀影的過程裡,還是忍不住數度濕了眼眶,實在是因為,在諮商室裡,陪伴著許多當事人與自己的生命困境搏鬥(用「搏鬥」真的一點也不為過),其中的辛苦、掙扎、沮喪、絕望、痛苦…,真的是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也真的是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這需要多大的努力和勇氣!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每次熬夜趕隔天就要交的報告時,總是充滿懊悔與痛苦的情緒。三經半夜的你是否曾告訴過自己:「真的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下次一定要提早開始完成!」可是每當下一份報告/工作需要起步的時候,你卻又會想「反正還有很多時間,明天再開始」,並且用這樣的念頭安慰自己:「連續劇再追一集也不會怎樣」、「電動再打5個小時應該還好吧!」